WEEK 4 (1120-1124)

任務與進展

  • 完成
    • 審閱/建立AToM題目
    • 請購衰弱評估器材
    • 請購新進人員用品
    • 開通科室門禁識別證
  • 進行中
    • 協助兩篇APOT投稿
      • 彙整投稿要求與規範,並完成資料註冊 (50%)
      • 校正並確認格式符合規定,主任和老師確認最終版本後投出 (下週三前完成)
    • 上研究相關課程文獻搜尋、社會認知評估
      • 上完社會認知評估,正在上文獻搜尋 (50%)
      • 上完文獻搜尋 (下週五前完成)
    • 協助衰弱評估施測
      • 沛晴有需要時就去協助
  • 尚未開始/暫停
    • 研究小組:蒐集衰弱評估文獻 (12/4開始)
      • 閱讀相關資料:衰弱工作坊簡報、資料檢索簡報 (12/4前完成)
    • 11/29 基礎研究統計課程

心得與困難

  • 情感型心智理論(AToM)計畫
    • 基本情緒的比較
      審題過程中,發現有幾種基本情緒較容易混淆:悲傷、生氣、厭惡。嘗試透過與 ChatGPT 和士捷老師討論來釐清概念,並以此作為檢視情境設計及答案是否適切的標準。以下整理結論:

悲傷

生氣

厭惡

刺激來源

失去

失望 / 期待落空

不合心意

遭遇不公 / 威脅

令人感官上不適的人事物

令人反感的行為

引發行為

退縮 / 無精打采

挑戰

(fight 的生存反應)

遠離

(flight 的生存反應)

功能

尋求支持與同理

克服衝突與困境

免於有害的物質或行為

    • 心智理論與同理心的測驗設計差異
      先前與士捷老師討論此議題時,最後達到專注在重點(本計畫的題目設計)就好的共識,不過好奇與困惑還是不時出現,在此以文字整理自己的思緒,後續可尋求老師的回饋、或是據此進行資料搜尋:
      • 研究計畫書中有提到兩個類似且必須分開測驗的概念—情感性心智理論與同理心。兩者最大的差異是心智理論僅停在推測他人感受的階段,而同理心除了能了解他人感受,還能因此產生相似或其他的情緒。
      • 同理心又分為情感型與認知型,情感型同理心較接近完整的同理心概念,而認知型是指單純了解他人的感受(這就和情感性心智理論的定義幾乎重疊了)
      • 在審題過程中,我發現在推測角色情緒的過程中,其實很難將這兩個概念分割,很容易運用同理心感同身受後才回答。題目沒有詢問受試者自身產生了什麼感受,所以不算是完整的同理心概念,不過至少認知型同理心是一定需要的。那麼,要如何確認評估工具真的能單獨評估到想要的能力呢?
      • 我發現自己絞盡腦汁,但知識、思考、經驗遠遠不足,因此很難將疑問表達清楚、很難問出好一點的問題。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