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WEEK 5 (1127-1201)
任務與進展
- 完成
- 處理三篇APOT摘要投稿
- 最終檢查AToM題目
- 上研究相關課程:文獻搜尋、社會認知評估
- 請購評估器材
- 進行中
- 研究小組:蒐集衰弱評估文獻
- 閱讀資料檢索簡報 (10%)
- 下週複習衰弱工作坊簡報後,開始試搜尋,並和立翎約時間討論 (下下週五前完成)
- 協助衰弱評估施測
- 尚未開始/暫停
- 搜尋 / 統整下肢肌力的簡易評估 (下週開始 / 下週三前完成)
- 熟悉AToM評估工具 (測驗製作完成後開始)
心得與困難
- 情感型心智理論(AToM)計畫
- 一個概念,各自表述
上週提出的疑問,謝老師和士捷老師都花了一些時間和我討論、釐清,十分感謝!
謝老師點出我核心的疑問是「定義」,我一直以為研究需要有明確一致的定義,但其實不然。這個卡住的點解開後,對於士捷老師的說明也更能理解了。以下紀錄學習到的觀念:【一個概念的定義是多元且變動的。每個專家學者的背景基礎不同,會用不同角度講同一件事,因此他們都有自己的定義,同時也須接受他人有不同的定義。若每個概念都是完美/統一/不變的,那麼研究者們便難以創新】。
(像OT相關詞彙約75-80%是定義不一的,最明確的幾乎只有解剖學/生理學/疾病診斷相關概念,連最基礎的occupation/IADL也不斷隨OTPF修訂而改變定義。)
至於不同情境下,要如何應用呢?以下整理行動方案:
- 文獻閱讀→確認研究者採用的定義,並以此評斷研究有無針對該定義進行研究/測驗設計
- 臨床應用→廣泛閱讀相關文獻,選擇自己想採用的定義,再根據此定義挑選相應的評估/介入參考文獻
- 主題研究→廣泛閱讀相關文獻並彙整後,針對自己要研究/測驗的概念,清楚提出自己的定義,再依照此定義進行研究/測驗設計
- 心智理論與同理心的測驗設計差異
回到一開始的疑問,我該做的就是向研究者——士捷老師——確認他的定義與相應的測驗設計,以下整理結論: - AToM和認知型同理心的確高度重疊,不過研究者並沒有想區隔兩者。此處的AToM比較類似情境下的情緒推論 (Situational Emotion Recognition),即推測他人在情境中的感受。測驗過程中受試者的確有可能帶入自己的經驗來推測,這是可以的,而受試者有沒有感同身受則不在考量範圍內。
- 除了感同身受,同理心很重要的部分是根據對方的情緒回應對方,這個能力與情緒調節、社會功能較相關。
- 總之,先將測驗設計出來並進行收案,之後可再透過測驗理論進行分析,檢驗是否僅測量到單一概念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