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 10 (0102-0105)

任務與進展

  • 完成
    • 校正+讀課文章節:評估基本概念
  • 進行中
    • 研究計畫課程:第三課
      • 完成課前預習、完成課後複習 (50%)
      • 確定前言大綱後開始撰寫段落
    • 協助衰弱評估施測
      • 沛晴有需要時就去協助
  • 尚未開始/暫停
    • 研究計畫課程:第四課
      • 課前預習 (下週二中午前完成)、課後複習 (下週五前完成)
    • 衰弱影響因素評估工具整理 (1/12 開會)
    • 修改臨床心理科計畫 IRB
      • 瀏覽資料、整理待修改處 (10%) 
      • 1/8 與主任討論,1/12前請教謝老師 (1/15交)
    • 觀摩AI認知收案 (下週一開始)
    • 熟悉111年度計畫案結報規則
    • 熟悉AToM評估工具 (測驗製作完成後開始)

心得與困難

  • 研究計畫課程:第三課

    • 決定主題及撰寫前言的思路
      兩者邏輯一致,在此以表格呈現流程:

    • 決定主題

      撰寫前言

      1

      感興趣的主題為何?確認其重要性?

      主觀書寫+文獻佐證,說服他人主題的重要性

      2

      稍微了解現有的研究狀況如何?是否存在research gap?

      題目夠小就能夠把相關文獻看過一遍,並提出 research gap

      3

      訂出不會太大、明確、可行的主題

      帶到研究目的及研究貢獻

    • 確定研究目的的原則
      列出的目的不管有沒有達成都有參考價值,但要注意不要將不同研究議題混在一起。

  • 心理計量特性的討論

    • 如何選擇欲驗證之心理計量特性
      在實際應用中,無法驗證所有可能的心理計量特性。我們需要清晰定義每個特性,弄清楚為什麼需要驗證以及驗證的意義是什麼,根據重要性及相關性進行排序,再從中選擇。
    • 重複驗證的必要性
      儘管前人可能已經進行過一次驗證,但我們仍應保持懷疑的態度,評估先前研究的證據效力和可靠性。若存在疑慮,只要能提出合理的理由說服他人,便能進行進一步的驗證。驗證的結果可能會支持或挑戰先前的發現,進一步豐富對心理計量特性的理解。

  • 評估工具的用途:發現問題 vs. 成效指標

    • 發現問題的評估工具
      • 通常探索多個面向,評估受測者在各方面的表現。由於多向度的評估,結果較為精確,但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進行評估。
    • 成效指標的評估工具
      • 通常專注於單一或少數指標,使結果較易理解且層級分明。評估通常快速,但因缺少多向度的資訊,其結果可能相對較粗略。
      • 可僅於結案時使用,判定個案是否通過標準;也可於介入前後使用,以比較差異。
    • 兩者的應用比較
      較廣泛的能力 / 特質通常會分別針對問題及成效進行分析及評估,而較單純的功能則可選用單一工具同時達成兩個用途。
      以研究助理基礎能力為例,底下包含許多發散性的能力,如時間管理能力、溝通能力、閱讀寫作能力等,運用詳細且精確的工具進行評估,有助於發現問題並擬定加強計畫。事實上,這些能力也能作為成效指標,只是過於複雜不易執行,因此可簡單將成效指標訂為薪水高低、獎金高低、下一份工作的好壞等。
      以平衡能力為例,因屬於較單純的功能,因此可用 Berg Balance Scale 、Fullerton Advanced Balance 等工具同時發現問題及做為成效指標,只要避開項目太單一的工具即可。

  • 文獻族群的參考價值比較
    文獻族群與欲研究族群,只要大致相關即可,重點是判斷內容的可信度,以及提出選擇的理由說服他人即可。

留言